文化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文化

一部晚清禁书的价值(三)

老愚:失去了原初意义的字,在宣传腔调、官场语言、粗鄙社会话语持续的合力碾压下,蜕变为滑稽可笑的语义符号。
2017年8月24日

香港书展:一个奇趣的文化存在

麦小麦:香港书展尽量站在热点之外,无论是去年的主题“武侠”,还是今年的“旅游”,都与热点和政治无关。
2017年8月9日

素写:罗振宇、姚晨、冯小刚与张楚

许知远:这个罗振宇的形象,与我期待的不大相同。是的,我对他心怀偏见。但同时,我又对他的成功倍感好奇。
2017年8月4日

诚品:是书店,还是文创品牌?

张铁志:诚品曾有的坚持和挣扎,是台湾故事的重要部分。而诚品当前的挑战,更是这个时代文化的共同挑战。
2017年7月26日

知识,治不好“坏审美”

邵勃:在人人热衷知识付费、自我迭代的时代,你会发现影响思维判断、塑造你境遇的,是看似无用的审美品味。
2017年7月17日

书评:《思想产业》是怎么运作的?

卢斯:学者们怎么看待你的工作,远没有如下这件事重要:你的想法能否吸引别人花7.5万美元一小时的价钱听你演讲。
2017年7月10日

说点脏话也无妨

凯拉韦:有些时候,对爆粗口大惊小怪实在是一种假正经。在正确使用的前提下,说脏话能帮助你达成所愿。
2017年7月5日

外国大片撑起中国暑期电影票房

中国放松了对外国影片的限制,以防电影票房收入下滑。在第二季度票房最高的前十大影片中,只有两部国产电影。
2017年7月5日

巴黎书展:中国在哪里?

陈振铎:巴黎书展是继法兰克福书展之后的欧洲第二大书展。我很好奇,欧洲的图书市场对中国是什么认知现状。
2017年5月5日

知识付费时代真的来了?

刘旷:知识付费成为风口,预示着知识价值正在回归,未来的竞争也会很残酷,谁能把握内容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先机。
2017年4月25日

独立书店的美丽与哀愁

张铁志:台湾独立书店已成为性感的文化符号,而美国独立实体书店已走出低谷,正在回暖。
2017年4月19日

书评:中国如何终结西方霸权时代

格维茨:在《走出中国:中国人如何终结西方霸权时代》这本书中,比克斯书写了20世纪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史。
2017年4月20日

中国限制销售外国儿童读物

知情人士表示,中国监管机构已口头上发出指示,要求出版公司限制外国作家所著儿童读物在中国的销售数量。
2017年3月13日

2016年中国文化纪事

王晓渔:本文梳理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化事件,也列入了具有文化意味的其他事件。诸多事件仿佛卡夫卡小说。
2016年12月30日

2016的“港台”印象

张铁志:香港文化杂志《号外》十二月号四十周年特刊封面人物很特别:新任立法会议员朱凯迪。这个选择很好。
2016年12月28日

密克罗尼西亚:不平静的“世外桃源”

苏梦夏:“我说的一切都是变形的,”这是波纳佩岛的成语,让我想起《道德经》第二句:“名可名,非常名”。
2016年11月23日

当台湾创作者面对中国大陆

张铁志:一个音乐界朋友说,台湾有许多资深音乐制作人去中国大陆,毕竟钱多市场大,但许多人却又回到台湾。
2016年11月23日

英格兰乡间的中国艺术

置身静谧的英国乡村庄园,来自大中华区的多名艺术家着手探索乾隆时期法国画家王致诚所说的“无序之美”。
2016年10月18日

让博物馆传播文明

罗斯:仅仅伦敦三家博物馆吸引的游客数量就超过了威尼斯,但与脱欧相关的不确定性损害了英国文化产业的前景。
2016年10月8日

赵半狄的“萧邦”派对:中国“文化贵族”的新生活

老愚:这场艺术秀关注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赵半狄企图凭借匹夫之力,向迷醉在欲望熔浆里的中国人吹去一缕清新的风。
2016年9月23日

香港风水师创作粤剧《毛泽东》

李居明自掏腰包、自编剧本支持粤剧事业,但身为风水师的他承认,没想到新作《毛泽东》会招致香港市民谴责。
2016年8月29日

去书展做生意,去文学节晒太阳

FT中文网撰稿人张璐诗:书展是书商、出版商的生意场,图书节、文学节才为读书人所爱。爱丁堡图书节全球第一,北京上海私人创办的文学节也不错。
2021年10月28日

台湾青年的返乡潮

张铁志:一如“逃离北上广”,台北高房价逼得年轻人回到故乡,或移民去美好城市如宜兰或台南去实践人生。
2016年7月1日

世界文化遗产该怎么分享?

宋佩芬:西方馆藏出借到中国展出,最大的问题是保险费。英国的保险费由政府支付,英国博物馆也享有自主权。
2016年6月17日
|‹上一页‹‹56789101112131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