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勋:高于音乐的只有人性 - FT中文网
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音乐

郑明勋:高于音乐的只有人性

张璐诗:排练中,这位韩国指挥家会鼓励大家:“你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热情、有爱,有音乐”。在演出时,他的手又会不时往下压,那是提醒各位:稳住,音乐不在于炫技。
72岁的郑明勋表示,生活中很少有如音乐这样能让人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东西。在他看来,“唯一高于音乐的,只有人性。”摄影:牛小北
00:00

{"text":[[{"start":8.28,"text":"第一次观看郑明勋(Myung-Whun Chung)的现场,是在两年前的德国。指挥家身穿深色汗衫,不紧不慢地走上台,执棒对象是成立于16世纪的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他的气质与欧洲乐团常见的威严截然不同。在古典氛围厚重的森伯歌剧院里,亚洲人率领古老德国乐团演绎欧洲古典曲目,这在当今仍不常见。然而当曲终,郑明勋简洁精准的手势所带出的感染力,以及现场掌声的反馈,自然展现了他的驾驭力。"}],[{"start":42.29,"text":"这让我想起他在今年爱丁堡国际艺术节(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estival,简称EIF)的言谈。今年72岁的郑明勋率领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NCPAO)首次欧洲巡演,EIF是第一站。当晚两千多个座位几乎坐满,百年音乐厅Usher Hall内,这支成立仅15年的中国乐团演奏法国作曲家拉威尔、圣桑的作品,但闭上眼睛听,乐句间的呼吸感、乐手之间的协作感,也听不出与欧洲乐团有多大的差别。他谈到自己的音乐观:“当别人问我‘你是谁’的时候,我通常会说:第一,我是一个人类;第二,我是一个音乐家;第三,我才是韩国人。”他认为音乐这门艺术的伟大在于:“我们完全可以忘记我们从哪里来。”这种理念也呼应了德累斯顿的现场体验:不必关注演出者是谁,让音乐说话,本身便足够雄辩。"}],[{"start":97.5,"text":"郑明勋1953年出生于韩国,性格内敛,在与NCPAO一起巡演的那些天,如果没有排练和演出,大家就会看到他一个人在西班牙桑坦德的海边遛弯儿。可即便看上去悠闲,他的思绪也未必停下来过。当我在爱丁堡问他“最近在研究新乐谱吗”,他直视着我,极快地回答:“我随时都在研究乐谱;这会儿一边跟你交谈,说不定我还在想着谱子呢。”"}],[{"start":123.77,"text":"对他而言,音乐从来不是孤立的音符,而是环境、历史、文化与个人经验交织的整体。要理解一部作品,他认为必须亲自走进作曲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如果要真正懂得贝多芬、勃拉姆斯,我就该住在德国。”但他坦言,德国的饮食并不合自己口味,他更喜欢意大利菜,用天然调料和橄榄油烹制出的明快与直接。法国则是另一种体验:“法国菜虽然以黄油为底,却能做得轻盈,就像法国音乐的呼吸与空间。法国葡萄酒也一样,有经验的人光凭气味就能分辨酒的好坏。”在他看来,演奏法国音乐不仅是音符的问题,呼吸、间隔以及音符之外的留白同样重要。他曾直言:“在真正住进巴黎之前,我从未指挥过法国歌剧,甚至一句法语都不会说。”他常告诉乐团,在演奏法国作曲家的作品之前,最好先去吃一顿法国菜。谈到俄罗斯,他会给乐团完全不同的比喻:在排练普罗科菲耶夫时,他曾要求乐手想象“烈酒灌肠”的火热冲击。对他而言,吃过当地的饭,喝过当地的酒,也就自然融入到音乐的色彩里。"}],[{"start":198.25,"text":"这种紧贴环境的思维,也塑造了他早年的职业轨迹。1982年,他移居意大利,自己种番茄和橄榄,沉浸于当地文化。后来学习德奥曲目时,他意识到必须真正去德国生活。于是结束洛杉矶的学习后,他从1984年起担任萨尔布吕肯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与此同时,他始终放不下对威尔第歌剧的热爱,自1987年起兼任佛罗伦萨市立剧院首席客席指挥。那几年,他接连获得阿比亚蒂奖和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奖。回忆早年经历,他说:“我从没想过按既定目标去规划职业,也没打算专攻哪类曲目。对家人和朋友来说,我大概就是那个幸运的小子:能到处跑,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拿到报酬。”"}],[{"start":248.62,"text":"郑明勋出生在首尔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是七个孩子中倒数第二个。他7岁学钢琴,8岁移居美国。早期,他常与两位姐姐:拉小提琴的郑京和与拉大提琴的郑明和组成“郑氏三重奏”登台演出。1974年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后,他很快转向指挥,并在1979年受聘成为意大利指挥家卡洛•玛丽亚•朱里尼的助手,进入洛杉矶爱乐乐团,这是他指挥生涯的开端。"}],[{"start":280.45,"text":"1986年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演后,他在国际上的声望随着1989至1994年担任巴黎歌剧院(巴士底歌剧院)音乐总监而迅速提升。自1990年起成为德国DG唱片的签约艺术家,他在法国期间连年获大奖,并指挥了当代作曲家梅西安最后一部作品的世界首演。过去20多年里,他在欧洲和亚洲身兼数职。从2012/13乐季开始,郑明勋成为古老的德累斯顿国立管弦乐团史上首位首席客席指挥。"}],[{"start":315.44,"text":"今年5月,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宣布,郑明勋将在2027年接任音乐总监,成为首位担任该职位的亚洲指挥,也是第二位非意大利籍音乐家。斯卡拉官网称他为“米兰公众中最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谈及这一新职务,他自我打趣道:“感觉就像在相爱36年后结婚。”"}],[{"start":337.22,"text":"几年前在接受乐评人克洛德•格莱曼(Claude Glayman)的访谈中,郑明勋提及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最重要的人就是指挥家朱里尼:“他是我的榜样,能够在冷漠的世界里保持着温和与高贵,他是真正意识到音乐深层意义的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从他那里学到什么具体的技巧,因为他总是希望你找到自己的道路。” 他说自己受教的最宝贵一课,是“不要把艺术凌驾于人性之上”,别让专业主义压倒人类关怀:“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少有如音乐这样能让我们随心所欲表达自己的东西。它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超越政治、超越文化、超越国家”,郑明勋认为,唯一高于音乐的,只有人性。"}],[{"start":379.71000000000004,"text":"郑明勋与斯卡拉歌剧院的合作始于1989年。在斯卡拉公布履新的发布会上,他说自己最喜爱的作品是威尔第歌剧《西蒙•波卡涅拉》(Simon Boccanegra),因为剧中主角波卡涅拉体现了“伟人的特质:有威严,但宽厚而善良”,威尔第在他身上展现了“所有人性中应当具有的最佳品质”。1986年他首次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执棒该作,被主流媒体形容为“有前途的年轻艺术家”。10年前,他也曾在北京率领NCPAO将这部作品搬上舞台。"}],[{"start":413.31000000000006,"text":"几年前,乐评人克洛德•格莱曼曾问及郑明勋:如何解释自己对欧洲音乐的热情。指挥家回答,“我在出生前就已浸润在古典音乐之中。对我来说,它先是一种天然的语言,之后才成为职业。古典音乐是真正的世界语言,它比任何一种传统音乐都被更多的人理解与分享。”"}],[{"start":436.58000000000004,"text":"郑明勋如今住在法国南部,离英国距离不远,但他回想了一下,对上一次在爱丁堡登台已是将近30年前;在伦敦舞台的亮相,也是以十年为单位。与他合作多年的经纪人透露,指挥家对于英国兴趣不太大,原因是我与好几位指挥家交谈时也听说过的排练习惯:跟很多国家有四五天的排练时间相比,演出之前,英国的乐团只有一天的排练时间。因此在英国工作,重心就在于“高效”。"}],[{"start":466.59000000000003,"text":"郑明勋告诉我,像这样的纯粹“职业化”的工作关系,让他感觉不满足。“音乐与人生并不是分隔开的两个世界,不断更换机构的领导,无论音乐还是其他领域,都不会带来真正持久的成果。在欧洲舞台活跃了数十年,郑明勋在过了60岁之后,开始思考回馈社会的问题。2005年回到韩国,担任首尔爱乐乐团指挥,培养新生代音乐人才。"}],[{"start":493.90000000000003,"text":"他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首次合作始于十二、三年前。他表示,长期与乐团建立关系,不仅是职业合作,更是“人情味”。在其他更“职业”的音乐环境中,人们未必希望或需要你的帮助,而NCPAO更多是一种私人层面的合作。他说:“我不会说中文,他们也不是每个人都讲英文,但很多人其实听得懂。”"}],[{"start":519.0400000000001,"text":"这种化学反应,在爱丁堡的音乐会现场是“直给”的。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写得如24节气那样古老、神秘又自然的《五行》,指挥家与乐团双方在留白之中见默契;圣桑《管风琴交响曲》的华丽声响拔地而起,弦乐部分在指挥家的引导下,呈现破茧而出的朝气。台上各位的投入与真心,台下感受得到无可辩驳的能量。郑明勋在排练时会鼓励大家去探索与表达:“你们每个人身体里都有热情、爱,有音乐,有音色”,但演出时,他的手会不时往下压,那是提醒各位:稳住,音乐不在于炫技。在场观众大概都能感觉这种合作无间,离场时我不断能够听到身边的热烈评论。"}],[{"start":564.2500000000001,"text":"郑明勋第一次来到中国是1997年,当时他带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访问,演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位能容纳一万人。他特别记得“北京主干道上七车道里五道是自行车,只有两道是少量汽车”。如今不到30年,中国已经拥有众多现代音乐厅,乐团也日渐成熟。他感慨这样的进展“非常惊人”。"}],[{"start":590.2900000000001,"text":"他说自己并不是一个会事先规划好一切的人,而是一直顺着自己的“音乐之路”走。他的职业生涯从巴黎歌剧院开始,又很大程度上在斯卡拉歌剧院发展起来,可以说一直是以法国和意大利为重心。他也定期回亚洲,特别是韩国、日本、中国:“我确实觉得自己在这些地方的音乐发展中有一些责任。这是一种使命感。”"}],[{"start":615.6200000000001,"text":"(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编辑邮箱:zhen.zhu@ft.com)"}]],"url":"https://audio.ftmailbox.cn/album/a_1756427496_8773.mp3"}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丽莎•库克:与特朗普交锋的美联储理事

这名经济学家与总统的法律对决将对美国央行产生深远影响。

如何管理投资组合中美国资产的主导地位

美元对冲需求依旧强劲,但投资者可能不得不寻找其他出路。

Lex专栏:乌克兰重建为欧洲企业打开机遇之窗

财报电话会透露,已有数十家公司开始关注这一机遇。

Lex专栏:私募基金找到应对“截止日期危机”的新途径

2021年兴起且通常生命周期为3到5年的接续基金自身正接近截止日期。收购公司不得不再次展现创造力。

微软谈判恐将把OpenAI重组推迟至明年

这家软件巨头希望保留对这家初创公司技术的使用权,同时删除“通用人工智能(AGI)条款”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艰难的药物发现流程

研究机构寄望于科技来提升获批几率。
2天前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