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政府执政已满100天。人们对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 (Friedrich Merz) 的政绩褒贬不一。默茨未来能否成功应对国内外挑战,是他能否赢得民众信任的关键所在。
历史回顾
2018年10月中下旬,基社盟和基民盟分别在巴伐利亚和黑森州议会选举中遭受惨败,给由两党组成的联盟党造成沉重打击,从而也让时任基民盟主席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连任前景蒙上阴影。
在黑森州议会选举的翌日,默克尔出人意料地在柏林基民盟总部宣称,她将不再谋求在当年12月连任党主席。
此时,颇为出人意料的是,已投身商海多年的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前主席默茨也准备参选基民盟主席一职,并把此举视作自己重返政坛的良机。而当时基民盟内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在默克尔之后能由默茨来开启一个保守派时代。
2018年11月,默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曾扬言,要从选择党那里夺回一半选民。
此间有媒体分析称,默茨虽则有可能带领基民盟从选择党那里夺回相当数量自己原来的选民,但一旦他放弃默克尔这些年来通过让基民盟“社民党化”而赢得的中间偏左选民的选票,基民盟依然恢复不了昔日全民党的地位。
当然,默茨那时也曾表示过:“一旦基民盟拥有这样一位主席,他在内容上与社民党再次成为对手,且对选择党是一种真正的危险,那么德国的政治局势可能会得到重塑。”默茨还一心要“重建那样一种格局,在这中间社民党和联盟党是主要对手,它们彼此间在内容上有着真正的区别”。
曾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提携过默茨的基民盟大佬、时任联邦议院议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äuble)就是那次推动默茨重返政坛的关键性人物。
此后,默茨曾三度角逐基民盟党首,终达目标。在他2022年1月下旬接任基民盟新党首时, 有分析称, 基民盟将会结束此前的危机局面,并将“整体右倾”。
还有分析认为,默茨前两次竞选基民盟主席之所以均以失败告终,是因为当时的基民盟建制派不愿让自己党回归传统的中间偏右保守路线,而是要延续默克尔所推行的中间路线。毕竟就参选而言,奉行中间路线是明智之举。默克尔四次连任执掌德国16年就是一例。
在2022年1月基民盟公布投票选举结果的当日,《南德意志报》网站曾发表了一篇题为《与安格拉•默克尔的政策明显决裂》的文章。文前按语称:“基民盟成员出乎意料地高票支持联邦议院联盟党党团前主席默茨出任党魁。这一结果标志着基民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然而,自接任基民盟党首以来,默茨的所作所为却表明他仍在奉行中间路线。
2023年4月初出版的《明镜》周刊就曾刊登过一篇题为《东部地区的陌生感》的文章。文前按语称: “对于东部地区的基民盟来说,默茨曾是默克尔时代之后保守派首选候选人。现在他却变成了一个中间派人士。基层感到失望。”
文章指出: “默茨今天成为党的领导人,他可能首要感谢自己的保守派支持者,在东部地区有很多这样的人。在那里,大多数人对安格拉•默克尔的自由主义路线感到厌烦,并把希望寄托在反默克尔的保守派默茨身上。但一年多时间过去了,几乎没有看到这方面的迹象。这个党大致仍处于默克尔时期的状态。”
这是对默茨出任基民盟主席后该党相当一部分人对其之期待以及他一开始所奉行路线这段历史的回顾。
现状观察
2025年2月23日,德国举行了新一届联邦议院选举。5月6日,由联盟党和社民党组成的新一届联邦政府在联邦议院宣誓就职,联盟党总理候选人、基民盟领导人默茨出任德国总理。
这届政府执政两个多月后,7月11日出版的《明镜》周刊曾登载过一篇题为《继续推行默克尔主义》的文章。文前按语称:“联邦总理乐意让自己显示成一个周游世界的外交政策政治家,而国内问题则层出不穷”,并发问道:“默茨是否正在逃离德国国内政治?”
该文写道:“默茨在上任的头几周里向全世界介绍了自己。他在椭圆形办公室里坐在唐纳德•特朗普 (Donald Trump) 旁边,与埃马纽埃尔•马克龙 (Emmanuel Macron) 拥抱,并与教皇利奥十四世 (Leo XIV) 握手。”
在此期间,默茨还曾出访伦敦,并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Keir Starmer)共同签署了涵盖诸多合作领域的德英友好条约——《肯辛顿条约》。人们现已在讨论德法英三国(即E3) 能否重建“欧洲三驾马车”这个问题了。为此,上文承认称:“显然,他干得不错。”
但随即文章就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过,即使是默茨的支持者也知道,这只是容易的部分。只要不犯任何错误就足够了。与此同时,第一批基民盟党人已开始怀疑,当总理在世界各地飞来飞去时,是谁在处理弗伦斯堡和阿尔托廷之间的所有大事[弗伦斯堡(Flensburg) 和阿尔托廷(Altötting) 是德国北南两个城市。弗伦斯堡位于北部的石荷州,而阿尔托廷则地处南部的巴伐利亚州。这里意即全德所有大事——译者注] 。”
为此,根据文章的说法,“默茨自己的队伍中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安,人们担心默克尔的对手默茨可能会沦为默克尔主义的牺牲品:在国内政策方面不敢做得太多,以免疏远任何人。尤其是在经历了重大‘债务刹车’改革以及为国防和基础设施投入巨额资金之后。下列问题在最近的内部会议上被反复讨论:政府是否已在诸如养老金或护理等议题上做好准备应对局势?它是否有实力?它是否有共同的愿景?最后,它是否有计划?”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养老金问题。据报道,德国内阁 8 月6日已批准劳动部长贝贝尔•巴斯(Bärbel Bas)提交的养老金改革法案。
在该法案中,巴斯希望确保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一直到2031年能够达到平均工资的48%,并扩大母亲养老金。但仅靠现有的养老保险缴费将无法达到这一目的,因而,联邦预算必须为此提供资金。德国《商报》网站6月25日曾刊文指出,到2031年,养老金计划将耗费联邦政府近470亿欧元。
为此,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成员、著名经济学家马丁•韦尔丁(Martin Werding)就对劳动部长巴斯的计划提出了严厉批评:“这限制了公共投资的规模。养老金政策的方向也是不正确的。鉴于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金支出必须加以控制,而不是扩大支出。”
为了对德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进行改革,韦尔丁本人还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建议,用以稳定法定养老金制度。他称:“从2031年起,每十年将标准退休年龄至少提高六个月,这将有助于保持养老金水平。”
而劳动部长巴斯则呼吁将公务员纳入法定养老金计划。这位社民党领导人明确表示:“我们需要增加收入。”
德国经济专家委员会主席莫妮卡•施尼策尔(Monika Schnitzer)也认为,将公务员纳入法定养老金计划将会带来财务方面以外的好处。这是因为按照她的看法,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共同养老金制度也意味着可以对所有人平等地实施改革——例如,提高退休年龄。
但执政联盟内的基民盟和基社盟则认为,将公务员纳入法定养老金体系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因而,从目前来看,巴斯要将公务员纳入法定养老金体系尚有相当难度。而默茨在将其工作重点放在外交事务上时,也必须设法解决这类国计民生重大问题。
前景分析
德国电视一台8月7日公布的最新一期“德国趋势”民调结果显示,对联邦政府的工作,29%的受访者表示满意,比上月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69%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满意。
对联邦总理个人工作表示满意的仅占不到三分之一(32%)的人,而对联邦总理工作表示不满的则占三分之二(65%)。42%的人认为默茨有能力担任联邦总理一职,但他尚未在这一职位上经受充分磨炼。当然,在默茨就任之前,就有类似比例(43%)的人认为他有能力胜任这一角色。
就在公布上述民调结果的当日,德国电视一台“每日新闻”网站还发表了一篇题为《对联邦总理应对危机的能力信心不足》的文章。
该文称:“总理默茨在首次政府声明中就提出了高标准。他曾表示,到了夏天,公民们就应该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变化并取得进展。然而,在上任近100天后,正值夏季,德国人对新总理及其内阁的评价却普遍不佳。”这可能也是默茨始料未及的。
《明镜》周刊上述那篇文章同样尖锐地指出:“在经济、能源和气候政策方面,联盟党在竞选期间曾集中指责‘交通灯’联盟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并寄希望于默茨能带来奇迹般的转变。然而,这种转变至今尚未出现,承诺的减税措施如预期所料无法实施,而微弱的经济增长动力很大程度上却来自于联盟党此前曾强烈反对的债务计划。”
当然,文章也称,“据默茨身边人士透露,他已将德国缺乏能力进行改革视为核心问题。在他看来,这一问题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默克尔执政时期。他本人希望改变这一现状,并不顾个人声望,愿意为此承担政治风险。”
而从上述德国电视一台“德国趋势”的民调来看,政治决策者和民众对改革的必要性确实已达成共识。比如,在法定养老保险方面,49%的人都认为需要进行根本性改革,36%的人希望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仅有11%的人认为应保持现状。
而实事求是地说,自这届政府5月6日上台以来,不仅在对外事务,而且在对内事务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比如,5月28日,由德国基民盟、基社盟和社民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委员会就举行了第一次会议,并制定了一项 “立即行动计划”,其主要目的是要推动经济发展。
新的黑红联合政府希望尽快做出减轻企业负担的决定,并迅速启动进一步的改革项目。
7月21日,德国政府还与商界共同发布了一项名为“为德国制造”的投资倡议,承诺到2028年在德国投资6310亿欧元,以提振经济和增强竞争力。
在这届政府执政百日前夕,社民党双主席之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Lars Klingbeil)曾向《莱茵邮报》表示:“总体而言,我们在这一初始阶段共同完成了许多将对我国产生积极影响的工作”。为此,克林拜尔提到了基础设施和国防两项财政一揽子计划以及内阁8月6日刚通过的养老金法案。他还强调:“人们希望我们找到解决方案,我们必须为此而努力。”
8月13日, 德国新政府执政已满100天。人们对默茨的政绩褒贬不一。而默茨未来能否成功应对国内外所面临的挑战,将是他能否赢得民众信任的关键所在。
(注:作者袁杰博士是旅德中国学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bo.liu@ft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