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电子邮件/用户名
密码
记住我
请输入邮箱和密码进行绑定操作:
请输入手机号码,通过短信验证(目前仅支持中国大陆地区的手机号):
请您阅读我们的用户注册协议隐私权保护政策,点击下方按钮即视为您接受。
中国经济

2025年是真正的“后地产中国”元年

冯涛:如果说2024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在“政策托底”与“市场失重”之间反复拉扯,那么2025年则是一个揭示制度悖论与结构极限的年份。

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自世纪之交以来最深刻的一次结构性调整。尽管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财政与货币工具齐上阵,但“止跌”尚难称为“反弹”。2025年或许将成为中国楼市“脱虚向实”、从资产泡沫回归居住功能的关键转型之年——这注定是缓慢、痛苦且政治意味浓厚的过程。

如果说2024年的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在“政策托底”与“市场失重”之间反复拉扯,那么2025年则是一个揭示制度悖论与结构极限的年份。楼市问题已经不仅是一个经济周期的下行,而是触及了中国经济治理模式的深层矛盾。宏观调控工具尚未失灵,但其效果在递减;微观层面信心依然较弱,侵蚀着政策杠杆的支点。

政策注入“底部支撑”,市场反应分化严重

从2024年下半年起,一系列旨在“托底”的政策陆续落地:多达6万亿元人民币的“白名单”融资专项已向开发商释放流动性,城市更新与城中村改造同步推进,首付比例、贷款利率与购房资格门槛也全面松绑。中国社会科学院余永定教授表示,“只要政策对头,中国房地产问题就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目前中国房子盖得太多,房地产进入冬眠期,投资房地产价格还会继续调整。中国政府已经推出一系列应对政策,房地产目前已有趋稳现象。” 同时,美国经济咨商会(Conference Board)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钰函博士表示,楼市政策是积极的,但传导效果不一,主要城市与边缘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走势继续分化。

数据显示,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在2024年底略有上扬,但三线城市则持续下行,部分区域跌幅超过8%。二手房市场更显颓势:尽管个别卖家“以价换量”,但整体价格尚未企稳。这一“结构性失衡”正是楼市深层危机的写照。

“稳市场”与“稳预期”之间的政策困局

在政策逻辑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的干预从“去杠杆”快速转向“再刺激”,但市场却并未如往常那样买账。这是中国房地产调控史上少见的“失灵时刻”。

2024年以来推出的“白名单”项目融资、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限贷等组合拳,本质上是为了恢复过去那种“刺激即回暖”的政策传导路径。但这一套机制已明显遇到边际效应衰退的局限:家庭资产负债表已臃肿至高点,居民部门的加杠杆空间已经严重压缩。

更关键的是,“政策可见”却未能“信心可感”。民众对收入预期与政策可持续性产生深刻怀疑,而这恰是此前楼市繁荣的心理基础之一。房价的“锚”不再由政府调控预期单方面决定,而更多取决于家庭对未来的判断。

房地产正在暴露地方财政的制度性脆弱

从“土地财政”滑向“土地负债”只是时间问题。数据显示,2024年土地出让收入仅占地方财政收入的40%,较高峰期腰斩。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发债、央地合作项目等方式“反向输血”房企,财政结构悄然逆转。

在一个依赖卖地维持运转的财政体系中,房价下行带来的不仅是资产贬值,更是整个城市发展融资机制的失效。政策制定者正试图通过REITs、城市更新、长租公寓等“新资产路径”来重构现金流逻辑,但这些新机制尚未替代旧模式的系统性地位。

因此,2025年中国房地产的真正风险在于:它已成为中国地方财政、银行资产质量与社会稳定预期的耦合交点。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系统性波动。

供需两端“冰火两重天”,库存风险阴霾未散

在销售不振的同时,供应端已显著收缩:2024年新开工面积同比大降10.8%,创2004年以来最大跌幅;完工面积亦同比下降26%。不过,由于去库存进展迟缓,全国商品住宅库存总量仍高达5亿平方米,年增长率超过15%。

“白名单”资金明确限定不得用于还债,仅可用于项目续建交付,这种“专款专用”的思路虽可保障竣工交房,却无法缓解开发商的整体债务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地产企业债务到期额为4828亿元,而新增发债规模仅为2158亿元。

消费信心低迷,年轻人“买不起也不愿买”

房地产曾是中国家庭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如今房价下跌已带来明显的“负财富效应”——家庭账面资产缩水,消费意愿同步走低。与此同时,青年群体正经历代际性的购房态度转变:就业不稳、收入增长疲软,再叠加晚婚晚育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租而不买”,并倾向于流动性更强的资产配置。

2025年,购房主力将集中在三个细分群体:首次置业的年轻家庭、为学区“抢房”的家长,以及改善型换房者。但他们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显著提升,也更加理性,青睐性价比高的二手房和品牌开发商的新盘项目。

城市分化趋势加剧,开发商重构生存策略

当行业由“增量扩张”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开发商的战略重心也正发生根本性转移。部分头部企业转向“代建模式”,为地方政府或金融平台提供项目管理与交付服务。据报告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有超过100家房企进入代建市场,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代建费率普遍压至1-2%之间。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试图通过“高品质住宅”重塑市场预期。例如天津市在2024年实施新住宅设计标准,强调阳台尺度、社区会所、沉浸式公共空间等“软指标”,试图以人居质量换取市场信任。这种“生活方式导向型开发”或将成为未来二线城市的新风口。

供需脱节并非“周期错配”,而是“人口结构再定价”

尽管官方文件仍在强调“合理住房需求依然强劲”,但报告数据清晰指出:一线城市外的需求塌陷并非短期现象,而是人口结构与城市吸引力的共同结果。2025年,中国房地产将正式进入“有人没房住”与“有房没人住”同时存在的悖论周期。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与青年“低欲望化”趋势导致首次置业需求持续弱化;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与就业机会的严重集中,使得大量“供给”被困于边缘城市的库存中难以释放。房企即使转向“高质量产品”也面临“无质量人群”的现实挑战——供给端升级未必能穿透需求端下沉。

在此格局下,房企“代建化”、产品“租赁化”、项目“运营化”都反映出一个更深的判断:中国房地产将不再是一个金融资产,而是一个公共产品与服务平台。这一转型将颠覆现有开发—销售—退出的逻辑链。

外资视角:回避大盘建设,押注结构机会

对于外国投资者而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再是“全面进场”的盛宴,而是“精准下注”的赛道。在大型住宅项目投资意愿整体下降的背景下,若能聚焦一线(含新一线)城市中的绿色建筑、智能社区、老年住宅与长期租赁房等细分领域,仍可望获得可观回报。(可参考研报《China’s Real Estate Market: Where do things stand? What can be expected in 2025?》)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REITs市场的制度化建设与政府对长租房的政策倾斜。随着“类REIT”工具和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熟悉本地规则、拥有本土合作方的外资企业将在“资产运营+资本退出”的新模式中占据先机。

结语

中国楼市过去二十年的繁荣,是城镇化、人口红利、金融宽松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共振的结果。中国楼市正在告别黄金时代,但这并非故事的终章。房地产仍是中国经济结构中的关键节点,其下行对地方财政、银行体系与社会预期的冲击尚未完全释放。2025年的关键词不是“反弹”,而是“缓冲”与“重构”——制度的重构、市场逻辑的重构,以及民众对“住”的心理重构。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 “救市”不再是终点,而是过渡。真正的考验在于,中国是否有能力构建一个不依赖资产泡沫、不押注地产繁荣的新增长模型。如果没有,房地产的慢性衰退将不是过渡期,而是新常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作者邮箱:tao.feng@ftchinese.com)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FT中文网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读者评论

用户名:
FT中文网欢迎读者发表评论,部分评论会被选进《读者有话说》栏目。我们保留编辑与出版的权利。
用户名
密码

特斯拉董事会探讨马斯克的新薪酬协议

这位世界首富创纪录的2018年一揽子薪酬方案陷入了长达七年的法律斗争。

中国商飞如何重塑航空业

Yoon:即使不能在全球舞台上挑战空客或波音,强劲的国内增长也将推动这家飞机制造商的发展。

特朗普赴海湾寻“兄弟情”与千亿交易

美国总统开启首次正式外访,盼斩获大量交易,而加沙战火仍在搅动中东局势。

印度和巴基斯坦如何从战争边缘撤退

印巴在美国干预下达成停火协议,但华盛顿为避免全面战争而进行的外交干预却让印度感到不满。

特朗普向左靠拢,试图重振疲软的民调数据

美国总统提出的药品降价和富人增税政策与民主党进步派的政策不谋而合。

Lex专栏:特朗普重拳出击美国药价是合理之举

2022年美国药品的名义价格是33个经合组织国家对比组平均水平的2.8倍。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